上週五總算開始我夢想了大半年的全台走透透認識小農計畫,第一站先來到了宜蘭員山鄉深溝村。

4FD316ED-E3A1-411A-A3D0-8F7A3DE5EC38_1_105_c.jpeg

這裡是台灣青農聚集的一大重鎮,很多外地人來到這裡定居,租地耕作。有些人種田是想要實現自己種菜自己吃的自我實現,有些人種田是為了環境保育,有些人種田是為了食農教育......各種奇形怪狀(?)的人懷著不同的理想來到這邊展開新生活,發展自己的有機生活。

其中[有田有米]是我剛開始搜尋台灣青農時一個朋友介紹給我的。佳玲在宜蘭種米8年了,已經有了相當的經驗跟固定的客群。她雖然也是來自外地的青農,但是非常了解「與在地社群建立關係」的重要性。她雖然不是定居在宜蘭,但只要有來,就一定會跟街坊鄰居聊聊天,或是到廟口跟阿公阿嬤坐下來喇賽兩句。跟她在工作室聊天的兩個小時之中,至少有四五個人經過工作室跟她打招呼,有阿嬤、送貨員和附近的大嬸,每個人都像朋友一樣熱絡。

「如果只有你的一塊地種有機,旁邊的人沒有種,那要怎麼稱得上生態保育呢?」

讀過社發所的佳玲對於推廣友善農法沒有強調在環境和生態上,而是聚焦在社群上。

「深溝村那麼小,誰種哪塊田大家都知道,用什麼農法、產量如何,那些老經驗的老農一看就知道。所以要跟他們建立關係,然後如果他們看你用友善農法種菜,沒撒農藥但是產量也不差,他們就有可能也想要嘗試看看。很多在地農友不是不想改種有機,也不是不知道有機的好處,但是大家要養家活口,他們承擔不起從慣行轉友善農法的風險。」

「慣行農法沒有不好,我們都是這樣被餵養長大的啊。只是政府沒有好好教育農民農藥的劑量和用法。」

接著我們從社群和政策問題談到食農教育。很多人都缺乏對於食物的連結,比方說我的「童年回憶的味道」大多是外食,很多人因此對料理沒有興趣,反正外食那麼容易何必煮飯,因此把人們和食材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。而很多台灣房子沒有廚房,跟臺灣飲食習慣大多煮飯都要用火或許也很有關係。國外的孩子很多有跟家人一起做麵包或pizza的回憶,因為很多歐式料理都是可以事先處理,放進烤箱完成的,也許這樣的方式使得父母比較樂意讓小孩參與料理的過程? 兩個小時的時光一下就過了,很高興認識佳玲這麼一個有在認真為台灣農業奮戰的朋友。有田有米不定期會在各地市集出沒,歡迎上他的粉絲專頁看看喔!除了米之外,佳玲也有做很多米製的副產品,例如米酒真的讓我超驚豔!雖然上面是標料理酒但是直接喝卻非常順口,顛覆了我對料理酒的既定印象。

B877C797-56B9-4E45-A6C5-0B7C1637F69A_1_105_c.jpeg

(佳玲說今年的米質超英趕美的好)

還有還在實驗階段的米香也是唰嘴的不得了,帶回換宿農家給他們小朋友吃他們也是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!

希望有田有米也可以繼續生產更多好吃的米,未來也可以用他的米為社群做更多貢獻!

 

B39741AD-799F-4859-BDD0-71111064B6C6_1_105_c.jpeg

FDFDD47D-58CC-490A-8DB3-10CAC7E1DC46_1_105_c.jpe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雜食系女子 的頭像
    雜食系女子

    雜食系女子的食研室

    雜食系女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